2019-09-09
锂电网讯:这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话题,多年以来也是本人始终在避开的一个问题。原因嘛,就是数码电池太杂乱,很难统计。
动力电池由于大部分用于装在新能源车上面,通过装机数据溯源的话,很容易推出究竟用了多少。比如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知道2018年装机量是57Gwh,2017年是33Gwh。
数码电池则不同,除了公开的手机、笔记本、平板电脑销量能够查到以外,还有相当多的应用领域是根本弄不清楚用了多少的,比如扭扭车、电动滑板、移动电源、电动轮椅、智能手表、电动工具等等。大部分的公开数据显示都是动力电池早在2017年就已经超过了数码电池,然而,实际上,远没有。
以上是鑫椤资讯统计的2018年正极材料产量与动力正极材料用量对比,可以很明显的看到,动力正极用量全年仅12万吨不到,而其他领域用量则达到了21万吨,两者比例达到近乎1:2的水平。
是我们材料产量统计不准确吗?
在2017年我们刚开始做产量统计的时候,我也有过这种疑问:可能是对企业采集的时候有人虚报了吧?这种现象确实时有发生,特别是未上市的中小企业,没有信披压力,有自我宣传需求导致虚报产量。不过,这种情况随着我们统计手段的充裕已经越来越少:我们拥有完善的全产业链统计渠道,比如一家正极材料企业除了看其宣称产量以外,还会核对其原材料的采购量,比如其碳酸锂供应商给其供货量是多少,正极前驱体材料给其供应量是多少,多方比例对应的上才能采信。同时,锂电池厂采购原材料的比例也应该对应的上,比如1Gwh的铁锂电池应该用多少吨磷酸铁锂、负极材料、隔膜、电解液、铜箔,都是有对应关系的。近段时间我们针对铜箔行业的调查显示,2018年电池级铜箔产量11.5万吨(同期电子铜箔协会公布的数据是12万吨),与此同时电池厂反馈的信息是铜箔与正极的用量比例一般是1:3,这样算下来跟我们的正极材料的统计产量再次吻合,多方验证下让我更加确信:我们的统计产量可信度很高。
那么有可能是材料很多都出口了吗?
这个疑问倒很好解决,海关数据是完全可查的。根据查询,主要材料方面,我们出口较多的是负极材料和三元前驱体材料,主要正极材料净的进出口额很小,并不能对结论产生影响。
潜在水下的数码电池市场远比想象中大的多
在笔者2013年刚开始做锂电行业研究时,就时常听业内人士提到广东、河南等地的小数码电池厂家有多密集,但是又根本没有办法去统计。当你听到一颗18650电池仅有1200mAh,售价仅仅不到1.5元时,你根本没有办法想象企业是如何做出这么便宜的电池的,而容量这么低的电池,需求究竟会有多旺盛。实际上,1200mAh、1500mAh的所谓“垃圾电池”使用量之大,应用之广远超想象,仅笔者了解的河南一家不知名锂电池厂单月产量就达到了7000万支(年实际产量4Gwh),且仍在扩产之中,这个数据没有任何疑问,从正极产量到碳酸锂采购量都能够对应得到厂家。
那么可以得出结论了
截止到2019年为止,数码电池产量仍然是大于动力电池产量的。根据材料的统计量来看,动力电池占比在38%左右,数码电池占比62%左右。2019年,我们预估各材料产量如下:
可以看到,动力电池和数码电池的用量差距仍然很大,谈超越还为时尚早。
文章来源:锂电网